“正阳融育”践初心 党旗飘扬担使命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东城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5-09-23
金秋九月,丹桂初绽。今天,第41个教师节如约而至。东城区教育系统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改革答卷,展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忠诚担当。从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全面落地,到“五育融合”育人体系的深耕细作;从教师队伍“双向奔赴”的活力迸发,到民生难题的精准破解……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东城育人一线,勾勒出首善之区教育的崭新图景。
党建引领聚合力,“微改革”撬动大变革。改革不是简单的“换牌子”,而是要让党组织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定盘星”。自2022年启动改革以来,东城区以“首善标准”抓改革、抓落实,印发《东城区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方案(试行)》,进一步厘清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工作职责,理顺各项会议制度和议事决策运行机制。通过“一校一案”精准施策,全区中小学校逐步构建起“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多方协同”的治理新格局。
在史家胡同小学党员活动室,语文学科党支部书记正带领党员骨干教师,一起梳理语文教材中的思政要素。作为首批升建党委的学校,史家胡同小学将支部建在学科组,将党建与业务融合作为支部工作研究方向。语文学科党支部的“思政研学”会上,党员教师们围坐在一起,研讨如何将红色经典融入课堂教学。“我们不仅教课文,更要让学生触摸历史的温度,让红色基因在诵读、思辨中生根。”党员教师高江丽说。如今,这种“党建+教研”模式已在全校推广,带动一批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能手。
五中教育集团党委聚焦优质均衡,统筹集团内外资源,师生与家长的获得感正依托一张“资源地图”,从纸面走向真实课堂。曾经的校际壁垒逐渐消融,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流动”起来:北京一中的初中学生,走进五中分校,享受更优质的教学环境;在方家胡同小学和五中通州校区,五分和五中名师带来的新颖教法,点亮了孩子们求知的双眼。实验设备跨校共享,让每所成员校的学生都能接触曾经稀缺的教学资源;名师跨校走教,使优质师资超越单一校园的限制。这一改革不仅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洒向更多角落,也让师生真切体验到成长的机遇与课堂的活力,为每一份求学梦想注入坚实的力量,也为拔尖创新人才铺设更顺畅的成长路径。
强师筑梦育栋梁,“双向奔赴”显担当。改革的生命力在于人。在“选优配强+交流轮岗”的双轮驱动下,一批干部教师从“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不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教师队伍。
自2022年9月开始,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郑琴从北京光明小学交流轮岗到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她积极开放自己的课堂,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评价,带领教师参加北京市“问题引领创新”课题研究,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为课题实践基地。郑琴老师在交流轮岗中发挥了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起到了“相击而生灵光”的效果。目前,东城区交流轮岗工作已实现辖区中小学校参与全覆盖、骨干教师辐射八大学区全覆盖、十大集团交流轮岗全覆盖。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适应新时代要求、与东城教育发展水平和目标相匹配的干部人才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在黑芝麻胡同小学,语文教师张珊的办公桌旁贴着一排照片——那是她在“青年成长营”中的学习瞬间。张珊老师通过选拔加入第二期“青年成长营”,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蜕变。“营里既有教育理论的系统培训,也有课堂实操的打磨,让我受益匪浅。”经过成长营“淬炼”,她通过解读课文中的家国情怀、人物品格,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现在孩子们谈起课文中的榜样人物时眼里有光,还会在生活里模仿他们的担当,这就是课堂知识照进生活的意义。”
制定印发《教育集团党委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校领导体制改革“三年三步走”任务目标全面落位,党的领导在10个教育集团实现全覆盖,首届“正阳融育”党建论坛成功举办,“一融双高”党建调研持续进行,党建业务“小班训”走入更多学校……教育系统培育的“正阳融育”党建品牌正焕发勃勃生机,不断激活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教育事业发展的“红色引擎”。
五育融合树新人,“首善教育”展新颜。当前,东城教育正从“基本优质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特色更加鲜明”。通过激活党建赋能“五育并举”的引领力,以“大思政”格局铸魂育人,以“健康第一”理念强健体魄,以“文化传承”浸润心灵,“三全”育人体系得到不断完善。
“一针一线承风骨,童声载志绣红旗”。红岩精神是英雄的赞歌、奉献的华章。“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新开路东总布小学掀起品读《红岩》热潮,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学校进一步深化“大思政”教育成果,将红色经典名著改编为话剧《红岩·绣红旗》推上校园舞台。学生全程自编自演,在演绎中重温红色经典,感受黑暗岁月里的信仰力量,让红岩精神深深沁润心灵,让红色精神在校园中鸣响。
在工美附中的书法长廊,同学们正沉浸于一场别开生面的金石传拓非遗体验课程。工美附中是该项目的区级保护单位,工美附中党总支书记、非遗传承人王泽旭正现场为学生进行示范指导。“金石传拓起源于北魏,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是中华文明中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近年来,工美附中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特色,将金石传拓这一古老技艺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在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科技馆内,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教研活动正热烈开展。东城区教科院的教研员与区内8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的科学教师们围坐交流,围绕在科技馆展区现场完成的8节科学课程教学实践展开研讨,中国科技馆的科技辅导员们亦受邀参与,为研讨注入专业视角。“依托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东城分院的平台优势,我们实现了跨校、跨领域教学共研、资源共享。”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东城分院执行院长崔楚民介绍道。这种突破传统课堂物理边界、打破单一学科壁垒、以真实问题为导向整合多领域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跨学科实践中深切感知科学的多元关联与内在逻辑。这一实践侧面折射出,东城区正通过构建“课堂+科技馆+实验室”立体实践场域突破教学空间限制。同时,建立双向激发育人机制促进馆校资源高效互动,不断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教育资源深度融合。
直击难题惠民生,作风建设暖人心。“以前总担心孩子在学校吃饭没有保障。现在学校把‘中央厨房’供应商资质、菜品种类都晒在家长群里,心里敞亮多了!”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附属校尉胡同小学的学生家长点赞道。这份底气,源于东城区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学习教育全过程、各方面。
针对校园餐管理,东城区打出“组合拳”,大力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对食堂实时监控;区教委联动市场监管局全覆盖检查179址中小学及2家区内供餐企业,延伸监管4家区外企业;建成大宗食材集中采购平台,试点“中央厨房+微厨房”供餐模式;暑期改造9校16址食堂洗消空间,新增设备120余台,1.3万余名学生从此告别“自带餐具上学”的历史。
在教辅与校服管理上,东城区同样下足“绣花功夫”。严格执行“一科一辅”,免费提供。落实校服“双送检”“明标识”“代收费”等制度,通过“校服选用组织”开展校服选购工作。“现在给孩子买校服,学校会对选用、订购、售后等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公示,工作透明度高我们一百个放心。”学生家长普遍反映。
师泽如光,微以致远;党旗所指,行之向。站在第41个教师节的新起点,东城区教育系统将持续擦亮“正阳融育”党建品牌,聚焦“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实、全面育人体系更加完善、优质均衡特点更加鲜明、干部教师队伍更加卓越、教育品牌影响更加显著”五大发展愿景,以“首善标准”及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改革举措,奋力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答卷,让更多“从教初心”在这片热土扎根生长,让更多“育人硕果”为建设教育强国示范区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