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菁锐营”构建干部人才培养新生态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丰台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5-11-19
220个课时,90门课程,10场军事化训练,走访调研1200余次,深入研究10个课题,形成35篇调研报告,7篇咨政报告,提出“十五五”规划编制建议211条,联系对接121个高校合作项目,促成85家企业落地,推动引入3.01亿元注册资本……这些亮眼的数据,正是这一年“丰台菁锐营”的累累硕果。
北京大学毕业的周楠,是一名93后,在菁锐营培养锻炼期间,从丰台区卫健委交流至丰台街道。她坦言道:“作为学社组一员,菁锐营学到的群众工作方法与街道基层实践紧密结合,在工作调整后能够及时切换角色,将所学运用到工作中。”周楠的成长正是“丰台菁锐营”想要交出的答卷——立足丰台区域发展实际,锻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干部人才。
混合编组 打造“贯通式”培养体系
“丰台菁锐营一年的历练里,最令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彻底打破了传统模式,我们组里有处级干部、科级干部,既有公务员、事业编,还有区属国企和社区村的干部,大家来自不同的工作条线。当我们共同面对课题时,不同的视角碰撞出了惊人的火花。”一位学产组学员的感慨道出了“丰台菁锐营”破题的关键——贯通式培养。
丰台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牟晓春介绍:“我们坚持‘跳出培训看培训’,打破层级、身份、领域等壁垒,以系统性平台思维整合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关键资源要素,营造深度协作、互利共赢的良好生态,提升干部人才综合素养。”
今年7月份,“未来企业家实训营”正式开营,以此为契机,“丰台菁锐营”与“未来企业家实训营”实现了“双营联动”,安排区发改委、科信局、园区管委等部门的菁锐营处级学员担任“服务管家”,与企业人才交朋友,为企业提供政策申报“全程帮办”、政企协调“一站通达”、资源对接“精准速配”等全方位的服务。丰台区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闫鹏在担任服务管家后深有感触:“企业家们问得特别细,这要求我必须把政策‘翻译’成企业语言,更精准地对接企业需求,服务好企业、服务好人才。”
落地生花 发挥“青年智库”作用
“丰台菁锐营”构建“百人、一年”“七学八地十课题”的培养体系,分岗位分专题平行开展学产、学科、学农、学城、学社、学军、学法培训,对标上海、深圳、成都、杭州等8个地区进行长期跟踪学习研究,为突破丰台发展瓶颈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径。聚焦区域发展难点堵点问题,由分管领域的局级领导干部担任导师,学员以“第一观察员”视角深入现场,揭榜领办“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基层治理”五大关键领域课题,形成《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创新主平台建设路径研究》等35篇调研报告。
其中,“京雄科创走廊”课题方案核心理念嵌入区域规划;“‘五邻议事’协商长效机制工作方案”转化为“五邻议事·汇ZHI讲堂”和“丰采·活力杯”大比武等社工培训与激励机制;上海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之家”的先进经验有力推动“南中轴建设者之家”的落地……通过走访调研、互学互鉴,为推动丰台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切实发挥菁锐营“青年智库”作用。
同时,深化校地合作,实施“汇智乘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行动计划,与全市32所高校对接建立协同合作关系,选派11名处级领导干部和23名科级干部带政策、带资源进驻11所在京高校开展跟岗实训,围绕产学研合作、青年创业团队引进等10个方面深化合作,形成60余项校地合作意向,打造高水平校地融合新范式。“通过跟岗实训,发现校地之间确实存在信息差,这就需要我们发挥桥梁作用,将校地资源链接起来,打破双向盲区,找到成果转化的切入口。”丰台区应急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谢雯菁说。
再度集结 构建青年干部人才培养新生态
第一期“丰台菁锐营”即将在月底结营,第二期也已接续开展、迭代升级,进一步加强了与“未来企业家实训营”联动,推进与雄安新区、房山区跨区域共建,构建政企协同、产学融合的培养生态。
丰台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牟晓春表示:“菁锐营不仅仅是一次教育培训,而是发现干部、识别干部、检验干部、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载体。我们致力于在这一过程中,依托这一平台,及时查缺补漏,动态健全完善干部‘选育管用’的各项制度机制。”
在“选”的环节,创新“嵌入式考察”,选派组工干部以“观察员”身份参训,通过近距离观察了解学员,形成“立体画像”。在“育”的环节,打破灌输式培训,采用研学、课题、高校跟岗等多元路径。在“管”的环节,建立“1+5+10”组织框架,即1个临时党委+5个临时党支部+10个课题组,让学员自我管理,提高协作能力。在“用”的环节,实现育用结合,通过建立“重点储备一批”“选拔使用一批”“交流培养一批”“实践锻炼一批”的“四个一批”机制,结合科级干部队伍建设“固本强基”计划,推动实现跨条块、跨层级交流。
未来,这群经淬炼的青年“先锋者”,将与丰台这座立志成为“青年友好生态城区”的热土,共赴一场个人成长与区域发展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