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墙”让党课更具生命力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殷其斌 发布时间:2025-11-18
不少党员反映,有些党课听着隔靴搔痒。台上讲的似催眠曲,台下记的像打字机,明明是传信仰、聚人心的有效路径,却总感觉讲得空洞,像隔着墙,倘若这墙不拆,再深刻的道理也难入脑走心。
拆照本宣科墙,让念课稿变讲活理。党性修养需同实际相结合。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讲《实践论》从不讲大道理,而是拿农民种地举例:“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才能收获。”以实践真知传播党的理论。反观现在有些党课,拿着课稿照字念,把初心使命念成了生冷文字,把奋斗故事念成了流水账,台上讲着空话,台下听着走神。拆这隔阂墙,关键在换法子,要将照本宣科变为照心宣讲。有位老党员讲党课,只揣着一枚党徽,以故事贯穿,从当年入党后怎么带乡亲们种水稻吃饱饭,到现在怎么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没有大道理,只有身边事,却让党员听得眼眶湿润。其实党课的活,从来不是靠华丽辞藻,而是靠身边人讲身边事映身边理,把冷文字变暖心理,这墙一拆,真理自然就活了。
拆居高临下墙,让我来讲变一起聊。有些党课总端着师爷的架子,台上站得高、台下离得远,讲的是官腔,听的是套话,明明是答疑解惑,却变成了“独角戏”。这距离墙不拆,就算身在教室,心也在门外。拆距离墙,秘诀在俯身融入。例如,社区党支部书记讲党课,可以把课堂挪到小区活动场,大家围坐一圈,不讲大政策,而是聊群众的身边事,小区老人买菜不方便,党员同志能不能搭把手?一句话便能打开话匣子,将原本刻板生硬的课堂,变成了热热闹闹的议事会。其实党员不需要高高在上的宣讲,需要平起平坐的交流;不需要遥不可及的道理,需要触手可及的榜样。把居高临下变成党员身边,把我来讲变成一起聊,这墙一拆,人心自然亲近了。
拆学用脱节墙,让热一阵变干一生。党课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灌输,更在于实践转化。若只是课上心潮澎湃,课后纹丝不动,那么党性教育就变成了走过场。这空转墙不拆,听得再多,也难推动工作。拆空转墙,核心在练实招。焦裕禄在兰考讲党课,从不说你们要干,而是说咱们一起干。他带着党员去沙丘查风口,在田埂议种粮,把党课开在了兰考的土地上,最终带领群众种出了泡桐、治好了盐碱。党课不能坐而论道,既要课上触动灵魂,还要课后真正转化。党课的实,从来不是打卡,而是以学促干。把学用脱节变成学用对接,这墙一拆,信仰自然实起来。
说到底,党课越有烟火气,距离拉得越近,信仰就越有感染力。讲党课不是做报告,而是传初心。唯有拆墙搭桥、当好“回音壁”,让真理走进心里、让行动跟着信仰,党课才能真正成为补钙壮骨、凝心聚力的法宝。
上一篇:群众所盼就是改革所向
下一篇:让能者多劳更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