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声”成为“民生”的最强音符
文章来源:“北京时间”网站 作者:高畅 发布时间:2025-10-11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亿万指尖在屏幕上跃动,敲击出对未来的期盼与建议,这首“民意交响曲”为“十五五”规划的宏伟蓝图谱写前奏,传递的人民的心声,更是时代的强音。
借助网络平台征集“十五五”规划建议,突破了时空藩篱,人人成为建言者,使“亿万人参与、千万条建言”成为现实。从乡村振兴的蓝图擘画,到“一老一小”的殷切期盼;从人工智能的科技创新,到社区治理的烟火日常,每一条留言、每一次点击,都是社情民意的鲜活映照,是施政方向的精准坐标。广大党员干部更要主动触网、真诚倾听,将网络视为新时代洞察民意、倾听民声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既要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高频热点,也要敏锐捕捉少数群体的特殊心声。通过建立“民声档案”等,确保每条有价值的建议都有回音。
然而,倾听只是起点,转化方显真章。如何将海量、多元甚至碎片化的网络“金点子”,锻造成可落地、能惠民的政策“金钥匙”?这考验着治理的智慧与匠心。党员干部要当好“民声熔炉”的“炼金师”,线上广纳博采与线下深耕细作并行。一方面,搭建多维度协商平台,创新“云端听证”“视频议事”等数字场景,让讨论更开放、碰撞更充分;另一方面,沉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院坝,通过“屋场夜话”“企业沙龙”等传统方式,在“面对面”中验证、深化、打磨线上智慧。既要倚重专家的“望远镜”,提供前瞻视野,也要珍视群众的“显微镜”,洞察基层实情。用“绣花功夫”精雕细琢每一条建言,确保民意提得上来、政策接得住、最终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网络问政的价值,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民生温度”上。“十五五”规划的美好愿景,必须落脚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一项项惠民政策的兑现。党员干部要树立“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政绩观,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建立台账、限时办结,让“问题清单”加速变“幸福清单”;对长期性民生工程,保持“绣花”般的耐心与韧劲,持续跟踪问效,久久为功;面对历史接力棒,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确保惠民事业一任接着一任干。唯有以实打实的成效回应“指尖上的期盼”,才能将网络空间的“参与感”升华为全社会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深度“认同感”,将亿万民众的信任与支持,凝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让“民声”的每一个音符,都最终汇入“民生”的壮丽乐章,成为响彻时代的最强和声。
上一篇:干部培训岂能人到心不到
下一篇:群众工作是“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