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组工动态 > 自身建设 > 正文
自身建设

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党工委扎实推进城市综合治理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海淀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9-05-28

盯着需求吹哨 带着责任报到

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党工委扎实推进城市综合治理

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党工委认真贯彻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以盯着百姓需求吹哨,肩负责任使命报到为抓手,在实践中探索符合中关村特点的城市综合治理之路。

以党建引领,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力量下沉。党工委围绕综合执法、重点工作、应急处置三大重点领域,推行清单式职责管理模式,列出42项“吹哨报到”事项清单,细化工作内容和规范,推动工作落实。依托“大城管”工作体系,整合城管、公安、工商等专业执法力量及高校科研院所优势资源,成立中关村地区综合执法中心,形成街道统筹调度,执法力量归口管理、协调联动,院所力量补充参与、协同共建的综合执法体系,提升执法指挥条块联动效率。实施共治共建。发挥地区党建协调委员会作用,实施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轮值主席制,梳理区域化成员单位“双向需求责任清单”,打造“1+30+N”的区域化党建平台。将51家驻区单位纳入,发挥社会共治、共建作用。创新工作体系。落实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通过精准定位楼号、细化报到流程,同步部署落实工作,同步开展党员活动。建立报到党组织微信群,建构资源、需求双向清单,促进报到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2018年共完成51个单位党组织、4240名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稳步推进街巷长制及小巷管家试点工作,完成地区58条道路街巷长制全覆盖。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治理模式。抓问题。结合群众需求和现实问题,在防汛应急、环境整治、拆除违法建筑等工作中吹响“共治哨”“会商哨”“群策哨”“应急哨”“管理哨”。抓行动。针对散乱,提出“发生在属地,解决在部门”的“吹哨报到”治理机制,改变城市治理过程中多部门各自为战、分散治理的碎片化治理格局。针对复杂,实施联动治理模式,实现由“单兵突进”变为“协同作战”。针对慢为,强化各执法力量联动,将“组团式执法”和“综合式打捆作业”相结合,设立南北中三片综合执法平台,提升速度。针对责任,列出部门责任清单,增强责任意识,规范处置标准、处置时限、责任单位等,并在每月对部门打分评价,促使部门主动报到解决问题。2018年共开展城市治理联合执法220余次,实施开墙破洞封堵250处,留白增绿建设6000余平方米。抓创新。创新机制,构建“区指挥中心综合协调,市政、城管等部门有力组织,各街镇统筹推进”的大城管机制。创新方式,推进街区责任规划师试点工作,启动中关村南路等20条道路街巷综合提升建设,实现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精细化分类管控引导。创新手段,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视频图像,打造全感知、全互联、全分析、全响应、全运用的城市管理综合指挥平台,提高城市服务管理预警发现和处置效率。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治理成果。主动跟进。聚焦群众需求,开展“一社区一实事”项目,修建小型便民服务综合体、“十分钟体育健身圈”等项目,解决了群众对社区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便民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近三年来,街道共发现群众身边问题32万余件,办理群众诉求37万余件,“三率两度”成绩居全市前列。全员参与。推进“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号召居民主动参与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北京最美街巷”推选活动,使双榆树三街在全市892条备选背街小巷中,评为10条“北京最美街巷”之一。强化反馈。一方面,打造扁平化管理机制,通过综合设置街道党政内设机构、减少行政管理层级、加强直接面向群众的服务机构,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应、有解决。另一方面,完善治理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考核,从群众中收集效果反馈。

上一篇:门头沟区龙泉镇城子村党总支“五彩微中心”推动基层“微”治理

下一篇:东城区以党建引领提升“四个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