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方庄街道:未诉先办暖民心 架起党群连心桥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丰台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5-05-12
在丰台区最东部,与朝阳区仅一墙之隔,坐落着一个多元融合的特色社区——芳城东里社区。这里既有老旧小区、单位宿舍的岁月痕迹,也有商品楼与平房区的烟火交织,居民构成多元、需求复杂多元。如何在这样的社区实现高效能治理,让居民生活安心舒心?芳城东里社区以创新搭建问题处理平台为支点,深植“未诉先办”治理理念,用实干架起党群“连心桥”,交出了一份温暖而智慧的基层治理答卷。
早在2019年,芳城东里社区便敏锐捕捉到传统治理模式的局限性——居民诉求响应分散、处理流程模糊、部门协作低效。社区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搭建“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问题处理平台,构建起制度化、规范化的治理枢纽。
“过去反映问题像‘无头苍蝇’,现在微信群里发句话,马上就有‘接单员’,省心多了!”居民张大爷的感慨,道出平台带来的治理变革。线上依托“掌上四合院”楼门微信群,居民可实时上传问题图片、视频,让“高空坠物隐患”“管道堵塞”等具象化场景直达治理末梢;线下通过楼门长、居民代表、志愿者组成的“民情收集网”,将诉求同步汇入平台数据库。平台建立“诉求录入—分类分派—限时处理—结果反馈”的全流程闭环,让问题解决从“盲目摸索”转向“精准导航”,每一件诉求都有清晰的流转轨迹和责任链条。
未诉先办的核心在于“主动”——不是等居民“叩门”才行动,而是靠前一步察民情、化民忧。社区党委将“现场工作法”融入日常:只要居民在群里发声,社区书记必带领包楼干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与居民面对面沟通,让治理更有温度。
一天,3号楼平台居民在群里紧急预警:“浓烟从三门涌出,疑似火情!”社区书记立即在平台@保安队长,安保人员3分钟内抵达现场;同步调度午休中的社区工作者逐层排查,最终发现是居民熏蟑螂产生的烟雾。处置完毕后,社区工作者不仅消除误会,更借机引导居民“特殊操作提前群公告”,将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引导。从接诉到反馈,全程不到30分钟,既化解了安全焦虑,更拉近了干群距离。
4月13日,北京发布大风橙色预警。9时20分,左外关厢平台居民上传照片:“煤厂宿舍房檐外挂接收器摇摇欲坠!”平房区的相关负责人秒级响应,将带定位的高清照片推送到平台,@物业工程部双线联动。物业安保团队10分钟内抵达现场,负责人同步协调专业维修人员,在10级大风中协作拆解隐患设备。从险情发现到彻底排除,全程仅52分钟。居民在群里留言:“看着你们在风里忙活,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2024年,社区通过平台主动解决155件线上诉求,“接诉即办”量同比下降38%,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的关键跨越。
问题处理平台的良性运转,得益于“责任明晰、节点可控、全程可溯”的闭环管理机制。从居民反映问题开始,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和时间节点。社区随时督促物业、保安、保洁、绿化、维修等部门,让他们提前介入,主动作为。物业解决问题速度快了,社区反馈给居民的速度也快了,居民的满意度也提高了。这种良性循环,让社区治理更加有序、高效。
在平台调度下,物业响应速度大幅提升——过去需要3天处理的管道堵塞问题,如今2小时内即可解决;绿化、保洁等民生服务实现“接单即办”,居民反馈从“石沉大海”变为“实时可见”,形成“诉求解决快—信任度提升—参与度增强”的治理良性循环。
芳城东里社区的实践,折射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深层逻辑:搭建平台不是终点,而是撬动多元共治的支点;“未诉先办”不是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为民情怀。当治理者主动走出办公室,将触角延伸到楼门院落、微信群聊,让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社区便成为有温度的治理单元。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芳城东里社区正以问题处理平台为纽带,续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未来,这里将继续深耕“未诉先办”,让每个诉求都成为改进工作的“哨声”,让每次响应都化作温暖民心的“春风”,真正把社区建成居民共同守护的温馨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