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海淀街道运用“大家商量着办”机制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海淀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4-10-31
自海淀区委提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家商量着办”机制以来,海淀街道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积极落实区委工作要求,想方设法商以求同、谋以成事,常态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地区基层治理工作整体水平。
站稳人民立场 以党建引领为根本遵循
一是筑牢组织堡垒。以楼道、楼栋为基本单元,划分192个社区网格,形成“社区党委—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体系,发挥网格党小组联系居民作用,开展“四百”走基层活动,让社区工作者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拉家常,实现服务进门进户,不断培育“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良好氛围。二是发动多元主体。社区党组织牢牢把握“大家商量着办”的方向,避免出现跑偏,建立起由社区党组织引领,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社区居民等共同参与的社区多元主体治理模式,采取居民议事、楼院议事、小区协商等形式议事协商,形成党组织引领民主议事合力。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在开展“大家商量着办”中的重要作用,凝聚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将产权单位、物业企业、驻区单位等201家成员单位纳入“商量主体”。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面向全体基层党组织书记开展系列专题培训,深入阐释“大家商量着办”内涵意义,统一思想认识、转变治理思维。利用“海淀街道之声”公众号“大家商量着办”专栏,宣传先进社区做法经验。社区书记共同梳理9类52项“堵点库”,依托优秀社区书记工作室举办社区书记论坛,分享经验并交流研讨,共同推动社区自治水平不断提升。
健全商量机制 以问题导向为关键抓手
一是“自家事”自家议。发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优势,对于涉及群众共同利益的“自家事”,依靠自治力量,自行解决,实现自我运转。苏州桥西社区去年进行路灯改造,统一更换的100瓦路灯被多数居民赞许,但被一层居民投诉影响休息。社区党组织和居民一起商量,反复测试,决定定制化分布10瓦到100瓦路灯。对于这类群众意见不一致的问题,通过“齐协商、共调解、大家参与”的方式,实现了诉有人管、议完能办、办有结果。这一案例被《人民日报》宣传报道。二是复杂事情协同议。对于涉及到街道或其他上级部门,单靠社区无法解决的问题,用好区、街道两级建立的“吹哨报到”机制,与职能委办局、部室合力攻坚。万泉庄南社区污水主管道年久失修,生活污水源源不断渗入地下室,社区工作人员树立“有解思维”,收集整理居民诉求、现场勘察,上报街道,在街道牵头下,社区党委协调居民代表、产权单位房管部门、物业公司、召开议事协商会议,研究商讨解决方案。最终采取“以修代改”的方式进行修缮,彻底解决管道破裂漏水问题。三是疑难问题提级议。依托“吹哨报到”机制,对于疑难杂症、高频问题,区、街道、社区三级主动治理、同向发力、同题共答。以此为契机,小南庄社区13号楼、14号楼、16号楼70户居民打通了房产证办理渠道,41户居民,拿到盼了30年的“大红本”。老楼加装电梯、老小区安装充电桩等一批同质诉求也通过“大家商量着办”得到了解决。
突出关键再办 以工作成效为检验标准
一是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大家商量着办”既是一个工作内容,更是一种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工作的方法,各社区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基层党建“1号任务”,党工委挖掘典型案例30余个,研究做法、总结经验,形成合异、合治、合力、合心的“四合”社区治理模式,求同存异、协商共治、群策群力,把公共利益最大化,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二是搭建协商议事平台。指导32个社区100%组建社区“四合”议事厅,将每周三定为社区议事协商日,实施大事、小事、私事“三事分流”管理,推动群众事务实现“常态化”商量。坚持把功夫下在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坚定不移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倾、人员下沉,班子成员包片,机关科室包社区,党员干部包网格,树牢“商量好的事就要坚决办”的工作标准,切实把惠民生的事办实、顺民意的事办好。三是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充分发挥“大家商量着办”机制作用,对万泉小学校原围墙改造成为“墙上艺术馆”,提升文化内涵、街区品质,成为区委主要领导市两会推介的样板项目。聚焦多元化解、精细治理,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上半年转办群众诉求数同比降量25.00%,环比降量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