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推进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朝阳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2-03-10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至今,朝阳区平房地区紧盯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在党建引领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鼓励物业、居民、社会组织多元参与,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党员带头“红色”引领“绿色”。逸翠园社区五洲家园小区常住538户,1100余人,居民大多是外交部离退休老干部和家属,接触垃圾分类理念较早。“居民自主分类意识很强,党员干部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也高。”逸翠园社区党委委员兼物管会主任郑颖说道。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框架下的物业管理体系,在推动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落地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夏天厨余垃圾容易产生异味儿怎么解决?”“桶站环境如何建设能确保垃圾密闭?”“5号楼租户多,有没有必要再增设桶站?”……在定期召开的议事会上,社区、物业、物管会成员三方齐聚,垃圾分类工作成了逢会必商的热点议题。
物管会7位成员都是党员,平日里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为家园建设建言献策。69岁的退休老党员,物管会副主任温振才在小区住了5年之久,一直关心着小区的发展变化。
“咱们小区居民都是热心肠,尤其是退休党员干部,有好的想法建议都愿意跟我说上几句。”作为党支部书记,温振才深受居民信任。近两年,他不断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反馈给社区和物业,并联合其他成员监督物业改进落实,从而形成垃圾分类管理良性循环。
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居民从被动落实的“参与主体”变为主动谋划的“施治主体”,投身到推动小区治理中来。“现在居民的分类意识跟投放准确度比早年提高了不少,大家齐心协力,眼看环境越来越好!”温振才说。
桶前值守不松劲,“绿袖箍”发挥作用。在推动垃圾分类过程中,一支以退休党员、“双报到”党员为主体,平均年龄60岁左右的“桶前值守”队伍贡献了很大力量,老党员蒋丽丽就是其中一员。
“刚开始还存在分类不清的情况,尤其是像大棒骨这样的垃圾,很多人就当厨余垃圾给处理了。”两年来,蒋丽丽不光在家里带头做好分类,更是跟其他党员志愿者履好职、守好桶,“针对分类不清的问题,我们在守桶时加大宣传,现在厨余垃圾的分出率有明显提升。”
日常生活中,热心的她但凡遇到分类错误的情况,总会主动上前向居民宣传分类知识,还会上手进行二次分拣。“希望我们老党员继续发挥余热,带动更多居民把垃圾分类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做得更精细!”
垃圾不落地,桶站全面升级。走进五洲家园小区,几乎间隔十余米就有一组垃圾桶站,不锈钢遮雨棚下,垃圾桶身分类标识明晰,桶前对应宣传栏列举出常见的垃圾品类,引导居民正确投放。
桶站背板及一旁地插写着“分类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标语,突出“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核心理念,上面还公示了专项工作负责人、联系电话及四类生活垃圾收运单位及去向。
据了解,茂苑物业自2015年接项管理以来就开始使用分类垃圾桶,在每个单元门前定点设站。《条例》实施之后,物业对10组桶站分类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
不光是小件生活垃圾,小区里的大件垃圾、建筑垃圾也有“归宿”。在小区北门入口西侧,几组绿色金属板围挡隔出近110平米的空地,用于暂存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及再生资源。
上一篇:房山区委2022年工作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