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大栅栏街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 立体化“党建四合院”启动运行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西城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1-11-02
生活在老北京的居民,都有着浓浓的四合院情怀,单随着老城改造,人们也陆续搬进了“钢筋水泥”建筑中。为了能让辖区居民重新感受到那份“旧日情怀”,破解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题,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大栅栏街道、前门西河沿社区党委和首开天岳恒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前门西大街8号楼立体化“党建四合院”诞生了。
前门西大街8号楼建成于1979年,共有11层楼,每层6户,共66户。前门西河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晨茜介绍,前门地区以平房院落为主,8号楼之所以称为“立体四合院”,从横向来看,每一楼层可视为一座四合院,6户居民守望相助、和谐共处;从纵向来说,11座四合院通过电梯、楼梯彼此连接,“一横一纵”串联起楼内全体居民。此外,社区还牵头组建起“一管(物业管家)”、“两队(环境清洁队、安全巡查队)”、“三组(睦邻守护小组、协调监督小组、理论宣传和文化提升小组)”的长效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党建全覆盖、防控全天候、居民全参与、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提供”,在立体化“党建四合院”建设上出真招、要实效。
防滑美观的防滑坡道、体现共治共享的楼道内景观布置,电梯门附近的便民服务箱,每一处改造都体现了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细节。在张晨茜的带领下,大家一同参观了单元楼的公共区域线路规整、无障碍设施修缮、楼顶防水设施重铺等“为民办实事”项目,张书记还特别介绍了楼内宣传栏、共享阅读角、居民作品展、照片墙等新增文化提升设施的设计理念和作用。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为提高楼门软实力,引导居民进一步发挥主人翁意识,社区邀请北京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师生全面负责楼内设计工作,融入地区特色元素的宣传栏、指示牌,并附上定期更换的居民作品和各类照片,让公共区域更具生命力、感染力,营造出更紧密的“家”、“院”氛围。
作为八号院的楼长,物管会委员张萃明代表楼内居民感谢街道、社区和物业公司对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上所做出的努力,他说立体化“党建四合院”不仅拉进了邻里关系,而且优化了居住环境,提升了居民们的居住品质,未来,将尽自己所能,与楼内居民一起,在街道、社区的带领下,主动参与楼门治理,主动发挥更大作用。
“党建四合院”是大栅栏街道聚焦平房区居民诉求和邻里关系,创新制定的一项社会治理有效模式。前门西河沿社区在此基础上,以物管会和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为抓手,统筹楼内居民、物业公司等各方资源,推动平房区成功经验延伸、推广至楼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