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组工动态 > 党建工作 > 正文
党建工作

延庆区小切口 微改革 促发展丨香营乡:“微改焕新居”解锁后山七村“幸福密码”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延庆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5-07-08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延庆区香营乡党委聚焦山区群众急难愁盼,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精准转化为惠民实效。针对后山七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活痛点,香营乡党委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遵循“适老、便民、安全、卫生、环保”的改造理念,创新探索“需求精准化、改造精细化、资源高效化”的“三化”实施路径,合理规划使用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精准实施农房户内改造工程,不仅实现了生活设施现代化,更守住了乡村文化根脉,为山区民生改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香营样本”。

党建引领聚力“需求精解”。为解决山区百姓最迫切的生活难题,乡党委将城乡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使用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坚持问需于民,构建“乡党委—包村组—村‘两委’”三级联动体系,开展“地毯式”入户调研,精准锁定后山七村无户内上下水管道、露天生火做饭等难题,创新建立“一户一策”个性台账和“需求分级响应”机制,精准识别群众核心诉求。例如,南窑村针对高龄老人如厕安全,将“室内防滑厕所”纳入专属方案;庄科村则充分考虑残疾家庭需求调整厨房设计。乡党委精准聚焦群众所需所盼,靶向施策落实厨卫设施改造等关键小事,同时引导村民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实现经费与需求的精准匹配、高效利用。

“三改三留”建好“品质新居”。项目实施改造过程中,乡党委牢牢把握城乡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的使用标准,坚守“六个不变”原则,创新实施“三改三留”精细化策略,力求保护与发展双赢。改户外为户内,巧妙利用闲置厢房空间,为每户新增3-5㎡独立卫生间,将户外厕所迁入室内,保留传统院落完整格局;改明管为暗线,精心设计隐蔽管线,保留石墙灰瓦风貌;改分散为集中,科学规划公共区域,提高空间效率,留存村民交流空间。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改造后的农房既有现代化厨卫设施,又延续了“石墙灰”的乡愁记忆。

科技共治推动“高效共赢”。乡党委充分发挥城乡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最大效益,构建“科技赋能+乡村共治”的高效资源利用模式。通过技术降本增效,严控户均成本,缩短施工工期。建立政府规划、专业支撑、村民自治的三级联动议事机制,在村级改造过程中,村民提出的“保留原毛石外墙”建议被采纳,既节约成本又彰显特色;鼓励村民代表深度参与“太阳能热水节能方案”“适老化扶手位置”等细节讨论,将群众智慧融入专业设计,并引导村民参与后续维护,形成“改造—使用—管护”的良性循环。在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的精准撬动下,后山七村95户村民户内上下水接通率达100%。

培树理念引导“健康生活”。乡党委将实施山区农房户内改造工程作为引导村民提升健康生活理念的契机,通过硬件升级筑牢“防摔伤、防起火、防污染”的坚实屏障,以宣传教育、志愿服务等方式,提升村民安全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同时,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增设垃圾桶、垃圾转运站等设备,建立长效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在乡党委的引领带动下,各村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村民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转变,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村庄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延庆区香营乡后山七村农房改造项目的生动实践,诠释了“小切口”微改革撬动“大民生”改善的可行路径。通过党建引领精准把脉、资源高效配置与“三改三留”的匠心平衡,实现了生活品质提升与乡村文化赓续的“双丰收”,将改革红利转化为山区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感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持久动能,绘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深山幸福画卷,为用好管好城乡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深化基层治理树立了新标杆、打造了新样板。

上一篇:昌平区流村镇:揭榜攻关践初心 党建赋能惠民生

下一篇: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坚持党建引领 深化双融双促 开创学校教育教学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