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重要评论 > 正文
重要评论

科技与产业的加速起跑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京平        发布时间:2025-04-21

“天工”高频迈步,“小顽童”紧追不舍,“旋风小子”顽强坚持,“小巨人”热情互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4月19日在北京亦庄顺利完赛。长达21.0975公里的赛道上,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宁夏等地的20支机器人团队参赛,人机共同奔跑的火热画面,让人深感“机智”未来可望可即。

这场别开生面的马拉松,是前沿技术的展示,更是人类智慧的交流。众所周知,机器人成功模拟人类的形态和步态已相当不易,而长时间奔跑对其运动技术要求更高,意味着稳定性、可靠性、环境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集中突破。回望比赛过程,一些机器人不免跌跌撞撞,但它们在赛道上留下的每个脚印,都闪耀着中国科研人的执着。摔倒了马上站起,虽落后也坚持冲线,机器人与人类跑者一同从绚烂绽放的泡桐花下通过,现场观众热忱为之加油鼓劲。这一刻,已远远超越竞技本身,让所有人听到了科技创新与人类文明的共鸣交响。

常言道: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这场“机器人总动员”,交流胜于比赛,切磋重于胜负,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推动技术突破、产业发展。以赛代练、以练促学,就是要在备赛、陪跑、调试的过程中检验技术水平,极限测试后的“向前一步”才是最有价值的。比如,怎样推动高扭矩电机、柔性关节、耐磨损材料等上游零部件升级?如何促进机器人软硬件技术更高精度耦合、厂商与AI算法公司的深度合作?这一役,为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提供了更多思路。从“机械运动”迈向“类人生存”,种种技术上的突破,是人类能力的延伸,也终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人机共融是发展所趋,融合了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仿生等新科技新产业的人形机器人,更被认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很多国家和地区已将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在提升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发展关键的当下,研发人形机器人的意义重大。眼下,我国人形机器人主流产品实现了“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正加速从“舞台上动起来”向“工厂里用起来”转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通过这场比赛,我们更加坚信,在这场全球新浪潮中,中国力量将站在“C位”。

主力要出征,地方须支前。北京着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培育产业新优势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形机器人正是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之一。拿此次马拉松的举办地北京亦庄来说,正全力打造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新城,已形成产业链完整覆盖、生态体系健全完善、应用场景开放多元、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赋能四大显著优势。《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北京将利用三年时间,力争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推动万台具身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交流中汇聚资源,一定会有更多“不可思议”的人机交互场景,人形机器人也将更好服务民生。

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到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再到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都呼唤逐梦奔跑、步履不停。正如赛事中那些摔倒又爬起来的机器人,中国智造也将在次次磨砺中淬炼出惊艳世界的硬核实力,蓬勃的北京力量必会成就更多“越己者恒越”的传奇。

上一篇:谱写新时代双拥工作崭新篇章

下一篇:培育科学素养 矢志科创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