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十渡镇马安村党支部打造“红色马安”党建品牌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房山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4-04-29
建强“组织优势” 坚持党建引领精准服务。在镇党委政府和第一书记派出单位“引智帮扶”专项小组的帮助下创建“五职”“五访”“六带”“一网格”的党建工作模式,建强村级党组织,精准服务群众,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五职”即连心共建、深入调研,创建干部“五职责”: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信仰;无私心走正道,公平公正;谋规划敢担当,脱贫攻坚;品行好不腐败,清正廉洁;促团结保稳定,真抓实干。“五访”即责任到户、需求到人,邻里互助“五必访”:群众卧床要上门看望,群众红白事要上门帮忙,群众矛盾要上门劝解,群众有不满情绪要上门疏导,群众有困难要上门了解。“六带”即勇于担当、率先垂范,党员同志“六带头”:带头联系群众,带头投身公益,带头勤劳致富,带头维护稳定,带头诚实守信,带头移风易俗。“一网格”即村民自治、网格管理,常住人口“一网格”:马安村分三个自然片,五个生产队,根据自然片和生产队的空间分布以及家族关系,采用就近的原则,将所有在村常住人口按户对应到相应党员,形成联络和帮扶的网络。通过构建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机制,达到了村级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针对化,村级服务的零距离、全天候、全覆盖,增强了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解决村民自治中的难点问题,把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到实际行动之中。
利用“人才优势” 充分发挥引才引智效能。充分利用第一书记和帮扶共建单位的人才和资源优势,抓班子带队伍,出实招办实事,强基础惠民生,挖文化引项目,抓产业促增收,谋好局保长效,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再到“活血”的转变。一是用好连心共建,通过引智帮扶“输血”。在北京联合大学党委派出的党建、产业、医疗、教育、法律、文化六支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全力解决村民就医、就业、发展等难题,让群众得到实惠。建立信息网络服务中心,布置无线上网点,建起村级网站和电商APP平台,传授村民“直播带货”知识,拓展致富新思路。二是明确定位规划,利用发展模式“造血”。通过引智借脑,马安村制定了以“四区两中心一基地”(“ 四区”即红色文化瞻仰区、休闲农业观光区、圣泉湿地观赏区、精品民宿区;“两中心”即红色文创产品展示中心,平西抗战文化传承中心;“一基地”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整体规划,以“党性教育+主题采摘+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绿色餐饮+高端民宿”为基本模式,以“平西古寨•红色马安”红色教育旅游景区为发展目标,通过媒体宣传、古迹修复、村史馆修建加大内涵式建设,以红色文创、主题采摘、农事体验、科技产品、绿色餐饮和精品民宿为增收渠道,使马安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三是壮大集体经济,推动文旅融合“活血”。打造可持续发展产业链,逐步推进马安红色文创工作和绿色生态产品销售体系。成功引入第三方运营公司,完成了十个精品民宿的选址和项目对接,打造红色马安民宿文旅综合体项目,为低收入户的持续增收和集体企业的发展拉开序幕。同时加大宣传曝光力度,用文化惠民成就“明星村”,使昔日“抗日模范村”焕发新的生机。
深挖“资源优势” 实现以红带绿融合发展。确定转型发展方向后,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充分挖掘村内红色资源优势,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将红色资源作为激发内生动力的源泉,走出一条红绿融合发展之路。一是追本溯源,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深度挖掘村内历史,查证村中南岭阻击战、房良联合县政府、抗日高小等10余处抗战遗址遗迹并完成修复工作,建筑红色长廊、党建公园、抗战文化小道,制作宣传网站和抗战故事AR视频,形成村级历史文化体系,邀请西山永定河文化建设和内涵组专家入村实地考察指导,规划拓展游览线路,初步打造“平西古寨•红色马安”。二是厚植底蕴,激发基因新潜力。依托高校资源将马安村革命精神、红色文化作为课程思政最生动教材和元素,邀请高校专业教师将实践课程带到马安村。紧握“红色接力棒”,举办红色文化节,申报抗战遗址,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获人民网、经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三是传承创新,塑造美丽乡村新文明。延伸马安红色文化内核,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整理家风家训,凝练家道文化。建立村史馆,建红园、绘红墙,谱写原创歌曲《马安颂》,排演拥军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优秀乡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马安村融合会通,焕发勃勃生机。《红马安》广场舞获得央视优秀奖,并在CCTV-12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