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区“三聚焦、三提升” 全面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密云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3-10-07
近年来,密云区委组织部结合实际,创新工作举措,做到短板弱项“三聚焦、三提升”,不断推动全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聚焦“机制不畅”,提升建设水平。一是强化工作力量。研究制定《密云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管理使用实施意见》,对选址布局、立项审批、功能设置、人员配备、管理使用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组织人员到朝阳、门头沟等兄弟区学习先进经验,定期召开现场会,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促进整体水平提升。二是强化监督审核。对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采取镇街(地区)党(工)委审核、区级复核的方式逐一审验,逐项把关。在项目施工和验收阶段,区委组织部联合有关单位负责人,召开项目评议会,组建调研组开展专题督导,确保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三是强化基础保障。积极筹措各方资金资源,将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阵地提升与村级文化大院建设、镇级文体活动中心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相互融合,实现场地和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村(社区)阵地提升资金保障机制,自2017年以来,通过财政及党费支持,整合镇街及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房屋改建、设备配备和功能提升。目前,21个镇街、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已实现全覆盖,57个村(社区)中心挂牌,4个非公企业和万象汇商圈都建设了规模较大的区域党群服务中心,其余村(社区)均建立了站点,初步建立了党群服务阵地体系。
聚焦“标准不高”,提升工作质量。一是“三个清单”明责。整合党建指导、党群服务、教育管理、创业服务、人才联络、志愿帮扶,以及文化、便民、医疗、教育、就业、助老、法律援助等党群服务功能,利用社区恳谈室等站点,了解群众需求,分级建立完善“三个清单”,并在公开栏公示。二是“两个共建”提质。坚持镇街领导干部联系制度,依托各级党建协调委员会平台载体,把党群中心为结合点,连接区域内的两新组织、社会志愿服务等各类组织多方参与,建设良性互动的共驻共建平台。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点亮微心愿”等亲民、爱民、助民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服务,不断增强党群中心的吸引力。三是“三本台账”留痕。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前台受理、单位组织、后台保障运营机制,20个镇街党群服务中心全部建立运维状况、使用情况、人员名册等台账,确保党群服务中心使用有序,运转流畅。
聚焦“品牌不响”,提升党建品牌。一是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阵地”。全区21个镇街、园区党群服务中心以红色资源为抓手,以支部实训教室和镇街党校为平台,开展党史党建展览、红色影片观看交流、党史分享会等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高岭镇党委组织全体机关干部,每周五在镇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党史学习论坛,每月组织一场党史竞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万象汇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北京老干部宣讲团党史宣讲进企业”活动,覆盖60余家入驻商户,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商圈楼宇掀起热潮。二是打造为民服务的“综合平台”。鼓楼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综合性便民服务平台,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和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手续,在全区率先实现了 “一窗式”受理。果园街道在社区党群服务站内推行“摆桌子听意见”工作法,设立“民情恳谈周”和“民情恳谈日”,广泛听取居民意见,有效了解社情民意,停车位供不应求、楼宇外墙砖脱落、设施老化改造、排污不畅等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得到解决。三是打造绿色发展的“红色驿站”。古北口镇依托古北口村党群服务站、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镇城北门、侵华日军投降地、保卫战纪念碑等红色资源,梳理历史脉络,打造以“研学党史、寻民族魂、走胜利路”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路线。石城镇充分充分运用白乙化烈士纪念馆、邓玉芬主题广场等红色文化资源,在游客量最多的云蒙山景区入口建立党群服务站点,集中展示密云党史、密云红色抗战史和水库主题展览,将优质红色教育资源连点成片,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四是打造新就业群体的“温馨港湾”。按照“中心化、标准化、便捷化”三级体系,坚持“三有五配备”建设标准,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及临街商户门店,打造了102个密小哥“加油站”。建立密小哥与社区书记联系机制,帮助解决快递员、外卖员急难愁盼的问题。预约制开放社区文体活动室、会议室等场所,丰富快递员外卖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实现快递员、外卖员等群体“渴了能喝水、热了能乘凉、冷了能取暖、累了能休息、烦了能倾诉、矛盾能化解”。推动完善新就业群体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指导各镇街自主开展特色服务项目,定期开设暖“新”服务大集,有力推动了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党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