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清河街道坚持党建引领 探索推进基层治理的“清河经验”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海淀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1-01-21
2014年,针对清河街道现状和发展特点,清河街道党工委与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展开合作,持续开展“清河实验”基层治理创新,至今已8年时间。8年来成效显著,从当年的“清河实验”到如今独具特色的“清河经验”。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机制创新。清河街道和29个社区全部成立了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并探索建立“两级吹哨、平台发力”工作机制,由街道和社区两级为吹哨人,以党建协调委员会、综合执法平台、网格化管理三个平台为抓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例如,在带动居民主动参与毛纺北小区老楼加装外挂电梯、养老驿站和立体停车设施建设等综合改造项目中,在协调解决清河火车站噪音扰民、交通拥堵等问题中,都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引导居民多元参与、自主协商、理性思考”的新路子。
二是坚持协商共建,构建多元协商参与议事新格局。多年来,清河街道探索整合地区各种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建立“地区党群资源库”,纳入基层治理体系,激活治理活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体系。值得一提的是,清河街道对“接诉即办”的做法。聚焦“接诉即办”中居民反映集中的物业管理、施工管理、市容环境等热点难点问题,街道成立全市首家社区治理指导中心,创建“智汇五家”社区治理共同体工作机制,以社区“两委”为“本家”、社区全体业主为“主家”、物业服务企业为“管家”、辖区单位为“邻家”、清河实验团队为“专家”,通过编修家谱、整合家业、动员家人、制定家规、共理家事等实现路径,汇集五家智慧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形成“社区·家”多元共治、共建共享模式。
三是坚持“众人事众人议”,建设美丽新家园。针对基层治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政府买单,老百姓不买账”现象,街道将基层治理与居民自治紧密结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着重发挥居民的自治活力,培育家园主角意识,深耕民主协商理念,变“站着看”为“跟着干”。不仅在辖区社区全面推广议事委员制度,打造居民参与式物业管理模式,还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头羊”,选出热心社区公共事务的居民成为议事委员,固定议事委员会议制度,培养民主议事习惯,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协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