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实施“1+7+X”工程推进城乡“多网”融合发展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通州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8-10-23
通州区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网格化治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1+7+X”工程,全面推进城乡“多网”融合发展。1月份,全区12345非紧急救助系统正式纳入网格化治理体系。对所有委办局、街乡镇以及承担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的单位,全面启动考核,其中12345非紧急救助事件和网格化治理事件在百分制考核中,各占50分。定期在区长办公会上通报12345事件与网格事件百分考核情况,街乡镇及委办局考核第一名做经验介绍,最后一名做情况说明,进一步提高了考核的权威性,推进了全区城乡“多网”融合发展。
构建以区级监督指挥中心为核心的城乡全覆盖网格化治理组织体系。一是在区级层面,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通州区网格监督指挥中心,成员单位包括109家区属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及16个街道乡镇。全区各单位分别明确了负责网格工作的主管领导、责任科室和具体工作人员。二是在委办局层面,区网格监督指挥中心对109个职能部门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进行重新梳理,并根据各类事件的实际派遣处置形成的惯例,逐渐扩大自动派单范围,不断提高网格事件的派遣和处置效率。三是在街乡镇层面,对网格化治理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调配业务骨干充实网格办力量;完善街镇《网格化治理考核评价办法》《网格员考核办法》;党政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调度督办。四是在社区(村)层面,明确由社区(村)书记兼任网格工作站站长,把党支部建在格上,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带动作用。加强社区(村)网格化建设,探索“街乡社区在网格上吹哨,部门在网格上报到”。
全面推进城乡“多网”融合七项重点工程。一是实现了区网格系统与市“12345”非紧急救助系统的对接融合。建立通州区网格非紧急救助系统模块,对街道乡镇和委办局系统操作人员进行全员培训。指导各街道乡镇、区属职能部门将非紧急救助工作与网格化治理工作合并,明确由同一名副职领导和同一科室分管。对“12345”非紧急救助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增加自动签收、录音回复、短信提醒、统计分析等功能,并从区网格中心抽调5名坐席员为区便民办充实力量。二是实现了区网格系统与北京市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对接融合。将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的城市部件信息对接进网格系统。完成对街乡及社区(村)网格系统平台的优化升级,结合市城管委对网格化城市管理专项考核内容,统一了考核标准,实现了市、区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三是实现了区网格系统与北京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市级客户端的对接融合。整合微信平台,将已建有微信公众号的11个街道乡镇和45家委办局的微信公众号,与“通州E政通”建成微信矩阵,拓宽公众举报渠道,提升网格治理参与度。四是加快推进整合视频监控资源。由公安系统原对接进网格系统的1650路模拟视频监控提升到2600路高清视频监控;将区国土分局163路高空探头对接进区网格系统;推动民防地下空间视频监控、背街小巷探头与各街道乡镇网格分平台共享;优化网格平台系统功能,为与“雪亮工程”视频系统对接做好准备。五是推进专业执法协管力量下沉网格。积极推进职能部门执法力量、协管力量、公共服务单位力量下沉,近1.3万名专业力量实现实名信息入网格,实现了定人、定格、定责。由街道乡镇网格分中心牵头,整合街道乡镇层面的网格监督员、城管协管员、环境监督员、安监协管员等城市综合管理力量,组成相对固定的联勤队伍,建立联勤机制,着力增强问题的快速发现能力、简易问题的即时处置能力和重大问题的联合执法能力。六是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建立起90人的区级专职网格监督员队伍,加大问题巡视监督和发现力度。建强街道乡镇层面专职网格员队伍,目前,全区街道乡镇专职网格员达242人。加强社区(村)网格化建设,建立起由下沉的专业力量、志愿力量、楼门长、网格信息员等组成的联勤联动队伍。七是推进网格数据中心建设。将2017年全区开展的房屋、车辆、土地等大清查数据信息对接进网格,区网格系统数据信息由原来的110万条扩大到160余万条,涉及人口、房屋、产业、土地、车辆等信息。在街道乡镇层面推进网格分平台数据库建设,组织网格员加强对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基础数据的采集和维护更新。
推进“多网”一体化服务管理和考核评价。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等城市服务管理重要职能部门主要业务延伸到网格、工作职责落实到网格,推进“多网”一体化服务管理和考核评价。截至目前,完成了区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区委宣传部舆情分析等系统与区网格系统对接,实现了事件流转、派遣处置及信息共享。各单位充分发挥区、街道乡镇专(兼)职网格员力量和下沉网格的专业执法协管力量,配合开展了疏解整治促提升、禁放烟花爆竹、消防安全隐患排查、预防煤气中毒等专项行动。在推进城乡“多网”融合一体化服务管理和考核评价过程中,各单位对网格化治理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下一步,将通过加强网格化治理信息采集、事件立项、任务派遣、任务处置、绩效考评等各项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推进城乡“多网”融合发展,实现城市副中心社会治理、城市服务管理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