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做实街巷长工作机制,带动力量下沉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海淀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8-10-25
海淀区自开展“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地区鸣笛、家家出力”工作以来,扎实推行“街巷长”,着力促力量下沉,着力打通城市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 “有里有面”。
一是把优秀干部推到“第一线”。以锻造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干部队伍为导向,推选街镇“素质高、业务优、责任强、基础好”的副科以上干部担任“街巷长”。根据“街道副职统大街、责任科长管主街、优秀副科治小巷”要求,结合每条街巷特色功能、治理难度及重要程度选配“街巷长”。按照“分级管理、属地负责”原则,明确“街巷长”职责,细化工作流程,开展“岗前培训、岗中交流、岗后总结”,压实工作责任。全区25个街镇共有215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512名正科职领导干部、459名优秀副科职领导干部成为背街小巷治理的直接责任人。
二是统筹协调推进“共建共治”。“街巷长”全面参与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工作,统筹街巷内各级党组织、在职党员等各类党建资源。全面整合机关干部、专职社工、执法人员、积极分子、志愿者五种力量,建立“街巷理事会”“街巷共管会”等组织,定期会商街巷治理难题。充分整合已有“大城管”工作体系、“双报到”机制、街区规划师制度等各类平台服务群众功能,构建“大家街巷、大家管理”治理新格局。比如,学院路街道在奥运大厦北路违章停车整治中,经过“街巷长”多方协调,成立“停车自治管理委员会”,制定自治公约,建立停车自治管理日常会商机制,有效缓解困扰沿线单位和群众多年的交通问题。
三是构建“良性运转”的工作体系。统一设置《街巷长公示牌》,确保每条街巷胡同显眼位置对街巷长的姓名、职责、联系方式等信息都能一目了然,居民只需拨通一个电话,就能找到自己的街巷“管家”,实现群众与街镇干部联系“零距离”。推行“走街串巷访民情”工作法,建立街巷治理微信群,在收集治理难题的同时,宣传区风貌管控导则,倡导遵守居民公约,吸引各类主体共建“京味文化”街巷。建立“日巡周查月评季通报”机制,结合门前三包责任制细化街巷长“日巡”职责,确保简单问题及时处理;强化街镇“周查”职责,实行难点问题集中处理;突出区级“月评季通报”,实现发现、处置、监督、评价闭环运行。比如,中关村街道聘请地区“两代表一委员”对街巷长工作进行监督评价,结果作为街道干部评优提拔的考核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