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全面引向深入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西城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9-02-01
街道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地域共同体,是城市的基础细胞,是基层的战斗堡垒。西城区坚持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把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全面引向深入,紧紧围绕“赋权、下沉、增效”,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在基层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真赋权 真管事
西城区全面梳理街道职责清单,明确赋予街道(综合指挥权、决策建议权、考核监督权、干部任免权、准入审核权、财政自主权)6项权力,对街道在城市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化安排,推动形成全区上下集中力量支持基层治理、共同服务群众需要的新型治理导向。什刹海街道强化行动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从发现问题到吹哨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街道要求全员参与,领导干部更要以“头雁效应”为党员干部做先锋模范表率。街道领导干部既领衔挂帅又亲自出征,按照分工包片,遇到重大整治项目,坐镇现场一线指挥,组织协调好公安、城管等执法力量,始终把治理任务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中。街道党员干部全部下沉一线任街巷长、网格员,分工负责胡同和背街小巷,带着感情去讲政策、讲道理,靠前一步了解群众所困所需。在安全隐患大排查专项行动中,党员干部与社区干部、志愿者、社会单位和物业公司一道,逐条胡同、逐个院落、逐个企业开展地毯式摸排,先后启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18次,切实增强了街道在城市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让街道在城市治理中真能为百姓办事、真能管百姓心坎上的事。
真下沉 真做事
西城区在15个街道建立实体化综合执法中心,实现了公安、环保、城管、工商、食药等执法力量的有机整合,固化形成常态长效机制,有力推动了违法建设、开墙打洞、占道经营等问题的治理和解决。大栅栏街道厂甸胡同在“开墙打洞”封堵治理后不久,就有胡同居民向街巷长反映:自家门口正对面有个私搭乱建的小煤棚,长期存放各种废旧物品。街巷长当天就下到院落,与居民进行沟通,详细了解情况;之后召开街巷理事会就调查约谈情况进行通报,紧接着就协调街道城建科、城管队、房管所等部门,次日对小煤棚进行拆除。居民反映的堆物堆料问题两天时间彻底解决。听民声、解民意、暖民心,通过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
真调整 增实效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街道各类机构进行通盘调整、综合设置,构建形成“一委七办三中心”的大部制格局,进一步健全了更好发挥街道基础地位作用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保障。切实推行工作职责手册管理,引导各街道运用模块化管理理念推进流程再造,重塑街道内部运行机制,探索项目制、流程制、分组制岗位设置,加强力量资源整合,减少管理层级,推行扁平化管理,提升协同效能。广内街道作为我区第一批街道机构改革的先行者,街道将原有的民政科、住房保障科、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残联等民生保障部门,整合成立了民生保障办公室,今后,地区居民办理各项民生保障事务只需面对一个部门,办事效率将大幅度提高。同时,街道还建立了民生保障大数据库,不仅缩短了办事流程,而且也将办事流程公开化,透明化,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了街道服务管理效能,切实提高了各类事宜的办理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