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中关村街道打造“一圈十平台四支撑”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海淀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7-07-06
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以“资源平台共建、社会事务共商、和谐宜居共促、发展成果共享”为理念,打造“一圈十平台四支撑”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不断提升街道党工委在区域发展及社会治理各项事务中的统筹引领作用,推动辖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协同发展。
建立一个区域发展共治共管圈。建立“1+30+n”区域化党建协调平台。成立中关村地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下设30个社区党建协调分会,海淀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傅首清任委员会主任,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云任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会设立席位制委员48个,将中科院北京分院、中科院行管局、航天五院、北大附中、中关村医院、搜狐新媒体等驻区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职能部门党组织负责人及“两代表一委员”等多部门纳入其中。
建立十个专业议事平台。整合街道现有精神文明共建委员会、社区治理联盟、联合执法等共建共管组织,重新规划设立“两新”组织党建、经济促进、社会治理、环境建设、文化发展、妇女青少年发展等10个专门委员会,吸纳辖区150余家社区社会组织,统筹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挖掘吸纳外生资源,将区域化党建工作与区位特点相结合、与辖区发展思路相结合、与辖区工作重点相结合、与党员群众实际需求相结合,就“疏解整治促提升”、中关村大街东侧空间优化和环境整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互联网+社会治理等社会普遍关心、关乎地区发展全局的问题进行协调推进,形成街道统筹协调、驻区单位支持、党员群众参与、社会组织协同的良好氛围。
建立四项工作机制。一是协调联络机制。成立驻区单位协调联络组,领导班子成员分别负责联络3-4个驻区科研院所、1-2个驻区学校、4-5个驻区重点企业。根据街道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定期到重点驻区单位走访调研,听取意见建议。二是需求征集机制。向成员单位下发《双向服务调查表》,一方面征集成员单位在自身发展和推进区域发展方面需要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的需求,另一方面对成员单位能够为地区群众或区域发展提供的服务项目进行调查摸底,为探索推行“菜单式”、“点单式”双向服务奠定基础。三是落实督办机制。对驻区单位反映的实际问题,分类建立台账,通过工委会研究、专项会部署、现场会推进,按照班子成员职责分工,由主管领导牵头召集相关科室和职能部门进行协调解决。如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关村航天创新园等多家科研院提供周边环境整治、院所建设、计生住保政策咨询等多项支持。四是监督评价机制。进一步拓宽民主管理与监督渠道,定期召开地区民主管理和监督委员会会议,邀请“两代表一委员”、驻区单位、党员群众代表及党风廉政监督员对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民主监督和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