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组工动态 > 党建工作 > 正文
党建工作

平谷区金海湖镇茅山后村探索“村级吹哨、区镇报到”工作机制,推动重心再下移资源再下沉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平谷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8-05-28

茅山后村位于金海湖镇东北部,主要种植梨、冬枣、甜柿子等农产品。但一直以来,果品产业不成规模,缺乏品牌效应,属于典型的“吃啥有啥,卖啥没啥”,老百姓致富渠道狭窄,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近几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茅山后村创建了“佛见喜梨”品牌。经过几年的发展,佛见喜梨种植面积达100多亩,年产量15万斤,逐步形成了规模。

但政策不了解、资金不足、销售渠道不畅等瓶颈越来越明显,品牌影响力始终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做大做强成为村集体的迫切愿望。在金海湖镇党委的领导下,该村灵活运用“吹哨报到”机制,创新建立了“村级吹哨、区镇报道”的工作机制。

针对产业示范园建设发展遇到的问题和瓶颈,茅山后村主动提出“定制化”需求,由镇党委统筹,多次“吹哨”召集10余个区直涉农部门“会诊把脉”,由各部门“领责包活”,聚合资源,推进茅山后村产业发展。

结合区级“三农”优惠政策套包和综合服务中心的建立,推进茅山后村园区规划设计、农业技术、品牌培育、互联网+、文化创意、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成立茅山后村农业企业,实行全链条、全环节、全要素的“三农”服务,打造茅山后村“三农”工作示范区,破解“三农”发展中的难题和山区农民增收致富问题,带动镇域内村级产业发展。

1.成立农业企业。区农委、区工商分局、区金融办分别将政策、资源、服务直接下沉至村集体,就成立公司、股权划分、“拨改投”形式确定等内容进行帮扶指导。下一步,茅山后村将以企业形式参与市场,种植、销售、管理,用专业的团队,打造出佛见喜梨品牌,让农民成为企业的股东,成为企业的主体。

2.制定产业标准。区果办配合村集体建立佛见喜梨产品标准体系,围绕色、香、味、形、重等指标,从种、苗、药、肥,管、收、储、运等生产全流程,检测土壤质量,推进土壤改良,明确地理位置(经纬度)、气候条件、土壤、水、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提升农业品牌标准化。

3.实施产品可追溯管理。区农委协调专业公司制定方案,给每个佛见喜梨建立电子档案,实行“一物一码”,从开花到结果进行追踪,真正做到每个梨都有一个身份证,消费者拿到梨,可以清楚地知道梨的全链条信息。

4.实行仓储与分拣自动化管理。根据茅山后佛见喜梨果重、糖度条件可进行分级分类的特点,引进无损测糖、自动化分选等设备,同时进行仓储(冷库)设施建设,延长果品保鲜期,提升果品品质。区农业局已争取市级资金用于仓储设施建设,区商务委已协助完善建立分拣标准。

5.建立互联网+销售模式。区商务委加强政策扶植与技术对接,帮助村集体建立“互联网+”销售模式,实行网络独销。通过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6.开展品种保护。茅山后佛见喜梨作为特色农产品,为进一步提升品牌效益,多部门联合,共同开展品牌保护。区科委牵头向农业部申请品种保护事宜,并实施基因测序,为改良品种提供基础信息。区农委、区质监局协助开展茅山后佛见喜梨原产地保护区申请,打造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保护园区。金海湖镇政府对果园进行改造,联系专业设计公司,围绕茅山后村地形地貌与文化背景设立景观围栏,打造有特点有特色的农产品保护园区,供游客赏景、游玩、采摘。

7.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多部门进一步整合政策、资金,统筹推进茅山后村饮水工程、污水治理、煤改气、煤改电、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茅山后村村庄规划和产业规划,打造以农业为底色,以文化为灵魂的农旅结合项目。

结合茅山后村具体案例,平谷区委逐步丰富完善“村级吹哨、区镇报到”机制,进一步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各项工作切实面向基层、面向问题、面向群众,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上一篇:西城区椿树街道开展2018年度第一次基层党务工作者培训班

下一篇:丰台区南苑街道工委为在职党员量身定岗,“三参与三促进”干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