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组工动态 > 党建工作 > 正文
党建工作

战“疫”,我们接力28800分钟

——房山区境外返京人员全程闭环转送专班工作纪实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房山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0-04-07

“这不是演习,这不是演习,由机场运送旅客的大巴在十分钟后到达,再强调一遍,这不是演习……”

首都国际机场附近的新国展集散点,在紧急通知声中拉开了境外返京人员闭环运转的序幕。昔日只有在电影中才出现的警示语,在现场每名工作人员的耳畔响起,大家就像听到了集结号,各就各位、明确分工、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境外回京人员的运转工作中。房山接待站,24名工作人员严阵以待,第一时间等待着迎接千里万里归家的人。

24种困难,同一种选择

“这次任务可能要42天,不能陪在你身边,可能见不到咱家宝宝的第一面了,记得替我亲亲孩子……”面对即将临盆的妻子,民警高飞怀着愧疚毅然踏上了驶向新国展的班车。

“亲爱的,咱这结婚证3月底领不成了……你别生气啊,工作没办法嘛,回头我给你带回点惊喜……”民警宋博文耐心地做通了未婚妻的工作,将原计划3月底领取结婚证的计划延期,立即报到归队。

“这两个孩子,您别惯着,不听话您随时给我打电话。”班车上,区委政法委张东冉小声地和父母通着电话。作为一个6岁、一个4岁孩子的父亲,妻子又是现役军人,顾不上家,他接到命令后二话没说就来报到,直到在班车上还在安排着照顾两个孩子的问题。

“注意安全,好好工作!”深夜接到赶赴专班工作任务电话之后,区委组织部葛大鹏的父亲对儿子只说了这八个字。带着父亲的叮嘱,刚刚结束两年第一书记任期的葛大鹏,又立即奔赴运转专班的战场。

“接到第二天到北京国际机场一线支援命令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了,我连夜准备了几件换洗衣物,早上九点钟就到了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开始了紧张繁忙的筛查隔离工作。”良乡医院护士范凡行色匆匆,以至于跟家人告别这种事也被抛到脑后了。

……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针对境外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的严峻形势,为进一步巩固全市疫情防控成果,切实强化对境外返京人员的管控,房山区委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市委要求,立即由区领导挂帅,成立了境外返京人员转送专班。同时,由区委组织部牵头从组织部、民政局、农业农村局、政法委、公安分局和良乡医院、中医院紧急抽调24名工作人员,排成3个值守班次,24小时驻守新国展,确保进京人员不滞留,转送工作不断档。

接到命令的24名“勇者”,心里非常清楚,境外疫情复杂严峻,从事这项闭环转运工作危险系数很大,时刻有可能被感染。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讲条件,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心中只有一条,“我不上,别人也要上;我不上,谁上!”

24种想法,同一种行动

万事开头难。正式上岗之前,每个人都想到了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现场的实际困难,还是让他们始料未及。

3月10日,第一班刘雪松、温忠鑫、吴齐飞、杨会林、孙建航、王明英、宋博文和史远,首先上阵!

按照全区的统一安排,每个班次采取12小时轮班工作制,但由于第一天情况特殊,区社区防控组临时决定第一班第一次值守24小时。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且组内人员相互不认识、场地环境陌生、没有成熟的工作模式和可借鉴的经验等现实困难,来自区农业农村局的班长刘雪松带着大家互相认识、熟悉之后,迅速布置好办公现场,第一时间组织大家学习全市专项会议精神,全面掌握工作标准和各类表格填写要求,迅速摸索出了工作流程,建立起“测、问、录、核、送”的五步工作法,为后续高效规范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开展起来了,但现场条件却实在不容乐观。空旷的新国展大厅没有暖气、没有空调、没有热水,当晚最低气温零下5度,展馆内阴冷阴冷的,大家穿着防护服,裹上军大衣,还是冻得瑟瑟发抖。怎么办?“没事,我会椅子上打盹法”“我会冻醒热身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乐观豁达、自我解嘲,没有一个叫苦,没有一个抱屈,难熬的第一个夜晚就这样随着钟表的滴答悄悄的过去……

第二班同志接续跟上!来自区民政局的班长王海涛根据每位组员的工作特性,及时制定了工作流程,大家各司其职,迅速投入战斗。区委政法委的刘立涛立即整理入境旅客需要填报和登记的表单,做到一人一册,一时段一汇总,统一收集。医疗组袁明泽,通过信息系统迅速创建电子表格,将旅客信息电子化、精准化、便于保存和统计;吕海潮根据现场办公环境迅速做出三区的规划,即高风险区、低风险区、相对清洁区,对全组人员进行穿脱隔离衣的细致讲解培训以及手卫生的宣教,确保每一位“战士”平安凯旋;曹子谦迅速和民警高雄迪、王昂、王虎山制定旅客转运过程中具体细节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确保每一位旅客在转送途中的人身安全。他们有条不紊、密切配合……

12个小时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飞速流逝,第三班葛大鹏、张东冉、李占华、魏凡竣、范凡、万琦、罗俊杰、高飞,又冲上阵来!面对危险和困难,他们同样从容镇定。“这里条件艰苦,各方面还不配套,一切都在摸索中,没有流水不能洗手,三月昼夜温差大,白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捂的不透气,护目镜挂满了水雾,N95口罩捂的透不过气来;到了晚上,低温又把人冻得浑身发抖,穿着防护服不能喝水、不能去厕所,有的同事穿上了厚厚的成人纸尿裤......但是大家好像都很适应,排查、登记、转运、安置,一忙起来这些困难就都忘了。”每每说起这些,他们都很平静、很自然。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有条件要干好,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好!

接力!接力!接力!克服困难、即刻战斗,他们行胜于言。

24种表达,同一种温度

“欢迎您回家”“Welcome to Beijing”,不管是一班、二班、三班,不管是谁,遇到境外返京人员,他们总是热情的送上这样的第一句话。可能他们的语音、语调不一,但“您回家,我微笑”却是24位“勇者”的“标配”,一杯热水、几包零食、一碗泡面,也是他们“温度”的体现。

在一次登记工作中,一名20岁上下的女留学生说话有气无力。刘雪松、温忠鑫等人发现异常后立即询问,她有些不好意思,“我已经20多个小时没有吃东西了”,他们立即拿出了夜班加餐的卤蛋、面包,“咱这条件有限,先吃点垫垫底,别饿坏了。”听着朴实温暖的话语,女孩频频致谢,鼻头一酸,感叹,“回家真好!”

饿着肚子回京的还有一个14岁的男孩子。他独自一人连续乘坐18个小时的航班回国,途中为避免病毒传染,全程佩戴口罩,滴水未进。了解这一情况后,王海涛等人赶忙拿出饼干和牛奶,让他补充体力。也许是旅途劳顿,小伙子体温几次测量都稍稍偏高,与驻场医疗组协商后,建议将其转送至定点医院进一步检测确认。王海涛第一时间和孩子家长取得联系,转送过程中也不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说明情况,让父母安心。经过几番周折,孩子终于安全送达,“叮铃铃”的电话铃声又一次响起,电话那头,孩子母亲一句真诚的“谢谢”,化去了大家身上所有的疲惫。

专班的温度不仅体现在食物的热量上,更体现在贴心服务的热情上。凌晨3点,一名60岁的老人在等待转送车辆时坐立不安,经询问得知,老人的降压药在途中不小心丢失,吴齐飞、杨会林等医护人员迅速行动,测量血压为170/100。他们给老人服下提前准备好的药物,为她泡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泡面,并多次为她监测血压和体温,早上六点老人血压平稳后才将其送回区集中观察点。临上车,老人真诚地道谢,“谢谢你们这夜对我的照顾,你们的工作不仅暖胃,还暖心!”

暖心故事不只一件两件,还有深深的一躬、幸福的合影,还有……

“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所有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从机场排查到医院的核酸检测,再到转送到隔离点隔离,每一步细致入微的工作都让我深深感动。”说话的是一名女留学生。3月18日,孙建航负责将她转运到地坛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测,一路上,他一边联系医院医务人员对接,一边安抚女留学生的紧张情绪。由于时间紧,行李未能随行,到达隔离点后,孙建航与她相互留下联系电话,帮助其妥善处理好了行李事宜。当转运人员车辆准备离开时,女留学生在车外朝大家深深的鞠了一躬。

“终于回家了!哪儿好都不如家好!”远远的一位老大爷搀着有些步履蹒跚的老伴朝房山接待站走来,刘立涛见状赶忙迎了上去,还未等他开口,情绪有些激动的大妈就一下子哭了起来。原来,她六周前在国外不小心摔断了右胳膊,正值疫情高发时期,因为担心交叉感染,他们随即决定打上石膏绷带保守固定,回国再进行后续治疗,几经周折终于回到北京。刘立涛一边耐心安慰老俩口,一边进行信息采集,并详细的讲解相关政策要求。老俩口欣然接受,“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信息核对无误后,他们将老俩口送上转送车,临上车的老俩口坚持要和他们拍照留念,说要好好珍藏。

热情的服务不仅是对回国的家人,还有国际的友人。由于境外疫情不断升级,不少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纷纷入境。这天,接待站来了一位外国旅客,有英语特长的吕海潮主动当起临时翻译,沟通了解旅客的基本信息,并协助其完成信息的采集与登记,发现其正是自己女儿学习英语的教育机构的注册外籍教师,他第一时间与校区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说明情况后与所在街道负责人再次确认旅客信息,并主动承担起转送任务。途中,吕海潮耐心的与外籍教师说明隔离的注意事项,并了解特殊需求。到达隔离点后他又详细地与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接,外籍友人也竖起了大拇指,连声说,“Thank you !”

日常工作中的点滴小事,饱含着24名“勇者”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对境外返京人员的热情。入境人员经过十几、几十个小时的辗转奔波,甚至经历了三、四次转机,情绪焦虑、甚至急躁。24名工作人员既是接待员、转运员,也是心理咨询师、安抚师,尽可能帮助入境人员解决各种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安身、安心。

接力!接力!接力!他们做的是人员的登记转运,更是爱与温暖的传递。

24种讲解,同一种责任

在接转工作中,每名境外返京人员都有不同的情况,有的对政策口径不知晓,有的不理解,面对种种复杂局面,他们始终坚持原则,通过耐心热情的讲解,有效化解了一个个难题,守卫国门防线。

有时是1个小时。一名外籍男子因工作需要返回房山,但是对国内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不甚了解。负责接待的杨会林耐心跟他解释相关政策及安排,详细解答他的疑惑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主动联系相关单位为其解决清真饮食,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沟通交流,外籍男子才同意到区集中观察点隔离。

有时是2个小时。由于房山距离首都机场较远,转运时间相对较长,一名回国人员既劳累又焦躁,对转运工作提出了异议,而且说什么也不愿去集中观察。“您别激动,其实我们都是为您好……您看政策是这样的……”负责转运的范凡苦口婆心的沟通交流,经过近两个小时耐心的劝导,回国人员终于想通了、理解了,配合到集中观察点隔离。

有时是5个小时。一次,我区一名境外返京人员按照政策要求和个人情况必须进行集中隔离,但是其一直强调自身的特殊情况,要求居家隔离。面对这种情况,刘雪松不厌其烦,耐心为其讲解政策要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到全市政策、小到家长里短,通过5个多小时的细致工作,终于取得了理解和配合,同意进行集中隔离。

有时是10个小时。四川籍的一位女乘客带着5岁的女儿,想要回房山隔离,但准入条件不符合,情绪特别激动。负责这一班的葛大鹏等人反复耐心地讲解政策、耐心规劝,好不容易说通了,劝走了,他们也交接了班。过了一会儿,乘客又回来了。了解到情况后,已经交接完回去休息的葛大鹏又主动打通了女乘客的手机,经过半个小时的政策解读和心理疏导,旅客终于平复了激动的情绪,在表示感谢后带着孩子回了四川,前前后后历时10个小时。

有时是多班次轮番接力。一次,刚上夜班,吴齐飞就遇到了一位只会说英语的津巴布韦留学生,精通英语的他全程负责沟通和接待工作。原本以为只是简单的接转,但通过核对信息才发现,她的情况比较复杂。留学学校在浙江,因为疫情原因推迟开学,因此想来投奔房山的表弟。吴齐飞用自己的手机拨通了她家人的电话,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沟通了解发现,其表弟也只是在房山临时租房居住,按照相关政策口径,她应由浙江统筹安排。考虑到她语言不通,吴齐飞又主动带她去浙江接待处帮助协调......经过前后两个班次的多轮沟通协调,这位津巴布韦留学生的困难最终圆满解决。

接力!接力!接力!面对部分入境人员的不理解、不配合以及冷言冷语,他们的内心也很焦急、也很无奈,但他们总是用一张笑脸来应对,口说干了,嗓子说哑了,肚子说饿了,手机打没电了,话费余额不足了,他们不怕;被误解、被中伤,他们不怕。只因他们知道,政策是刚性的,但落实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既然身处这个岗位,代表的就是房山人、北京人、中国人的形象,他们要尽自己所能,给所有入境人员以正确的回家“打开方式”。

24种姿势,同一种坚守

3月10日投入转运工作开始,到3月30日凌晨转运工作圆满完成,整整20天。在这480小时、28800分钟里,他们有的老、有的少,有好动的、有好静的,有的专长这、有的专长那,大家互相补台,拧成一股绳,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全力战斗着。

老的特能“抢”。来自房山中医院的李占华,五十出头,在第三班里年龄最大,而且患有高血压多年,常年服药。但在旅客运转工作中,他却总是抢着上,往往本组的第一次接待工作都被他抢走。同样是“老将”的区委政法委温忠鑫,今年53岁,是第一班里的老哥哥,需要长期服用降血压、降血脂的药物,但什么事都往前冲,处处都带头干。少的真敢“争”。老同志往前冲,年轻同志也不落后。来自良乡医院的魏凡俊和范凡,是本班人员中两个未婚的小伙子,两个年轻人一心投入运转工作中,积极为大家科普防护知识,构筑安全屏障。同时,为了照顾老同志,两个人主动承担起了后半夜的运转任务,还特别讲明,“不许跟我们俩争!”

他们都能“忍”。良乡医院的孙建航,由于腰间盘突出做过手术,劳累和着凉之后经常出现不适症状,但他咬牙坚持工作,实在盯不住了,就让同班人帮忙捶两下。公安民警王明英,刚做完胆囊切除手术不久,伤口不舒服时就在衣服上贴上暖宝继续工作。公安民警史远,不慎把脚扭伤,他一笑,“轻伤不能下火线啊!”乍暖还寒,杜宏涛、万琦、宋博文、高雄迪、王昂、王虎山等民警在车中备勤,除了多穿衣,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还有的想孩子了、想女朋友了怎么办?航班少、轻松些时,来个视频、传张照片,他们就十分满足了。他们还都会“演”。民警罗俊杰才刚刚结束了20多日不能回家的勤务,就又接到了机场转运工作的命令,他故作轻松地跟女儿说,“爸爸要去抓病毒,把病毒抓完,豆豆就可以去游乐场玩了!”一次,在转运居家隔离人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对接时,周边的群众看到了穿防护服的医生后进行拍照录像,当时正值傍晚,遛弯群众开始有了聚集的苗头,罗俊杰立即脱下警服,以一名群众的身份对这些群众进行劝导疏散,成功化解了一起群体性恐慌的发生。

他们都有“干湿衣”。针对入境人员都是长途行程,旅客拿的行李普遍较多的情况,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他们又充当了“搬运工”。由于“全副武装”,穿着防护服,戴着N95、护目镜、手套、鞋套,在几番转运工作下来,常常是从里到外都湿透了。干了湿,湿了干,已经成了他们工作的常态。他们也有“大小盼”。大盼疫情早日结束,摘下口罩好好呼吸;小盼脱下防护服,可以放心的喝口水,顺便比比谁的口罩勒痕更美!

这就是房山区境外返京人员转送专班的“勇者”,28800分钟,他们持续接力、无所畏惧,他们心存感动、心有感激。感激一起战斗的13名凯捷风公司司机,不畏疫情、快速转战;感动境外返京人员眼含泪花道的那一句“谢谢”,感动每一次的被理解被信任。他们不是什么超级英雄,只是戴着党徽闪着亮光的普通人,只是代表北京代表中国欢迎你的平凡人,只是一个个朝着战“疫”胜利方向笃行的担当人!

上一篇:通州区扎实做好滞留湖北返京人员安置管控工作

下一篇: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松树街社区管控严格高标准服务保障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