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规自分局党建引领探路径 “五干”“双核”促发展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作者:门头沟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2-03-24
门头沟区规自分局坚持“红色门头沟”引领,结合中心工作和职责使命,紧扣党的建设一条主线,依托分局党建“双基地”,探索党建引领新路径,发挥各党支部及学习实践小组“双核”驱动的作用,锻造“能干、肯干、苦干、实干、拼命干”的规自铁军,为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当好“两山”理论守护人。
砥砺初心使命,百年党史学习入心入脑。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庆祝建党百年活动有机结合,一是统筹谋划制定党史学习教育路线图,注重提高政治站位,聚焦实践导向,党组发挥先锋作用,开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都规划建设学习实践小组,打造学习实践“尖兵连”,各支部全程融入,达到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目的。二是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机制,形成班子成员带头学、党员干部集中学、机关党委督促学、党支部延伸学、学习实践小组特色学、党员干部自觉学的“六学”联动互促学习闭环。党组理论中心组领学方法在门头沟区推广,学习实践小打造了精品“四史”课程,党组书记作区级宣讲团成员,赴乡镇开展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三是集中开展“百年奋进守初心 规自逐梦担使命”为主题的“十个一”系列活动,致敬党的百年华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要求上来,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做好工作、开创新局的前进动力。
坚持“红色门头沟”引领,党建品牌出新出彩。一是创建“1225党建工作法”,打造规自特色“1+6”党建品牌矩阵。6个党建品牌被收录至区直机关工委“优秀党建品牌案例集”,深化“五型机关”创建,“创新型”机关建设在全区推广,第一党支部“三正”工作法入选区直机关系统思想引领典型案例,第二、四党支部工作法得到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机关党委认可。二是打造“延伸服务做模范 心系社区显担当”双报到工作品牌。在不动产登记服务大厅设立“党员服务站”,实行“午间不休息、周末不打烊”延时服务,为群众提供更便利的优质服务,曾获区级“最美的她们”荣誉称号的不动产登记大厅服务再升级,创立了“党员先锋模范岗”。三是创建分局党建综合基地和基层执法所学习实践活动站,形成党建“双基地”,发挥各党支部及学习实践小组“双核”驱动的作用。“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活动取得实成效,“我为群众办实事”9项实践活动全部完成。
发扬“五干”精神,党支部建设凝心聚力。一是支部规范化建设始终保持高水准,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以“体检”方式开展了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第四规划国土所(党小组)被自然资源部提名为“青年文明号”集体,所有班子成员均以普通党员身份认真参加所在支部组织生活会,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委党史学习教育督导组的充分肯定。年度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工作获得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考核组的高度肯定。二是注重加强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始终保持严基调,严把入口关,将8名优秀青年干部吸收到党组织内;严把教育关,提前一年实现全体党员素质培训全覆盖,党务干部培训实现年年全覆盖;严把管理关,注重咬耳扯袖,加强对青年党员干部特别是新入职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消除苗头性倾向性隐患。三是党员干部积极贡献机关党员智慧和机关力量,坚持在垃圾分类打卡、创建文明城、“光盘行动”、物业管理、爱国卫生运动等“关键小事”中走在前、当示范。全体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创城值守、疫情防控等工作累计下沉共计717人次。4名党员分别荣获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北京市扫黑除恶先进个人、北京市绿化美化先进个人和门头沟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践行“两山”理论,助力区域发展成效凸显。一是生态涵养国土空间持续优化。27个街区控规和8个镇域规划均已形成阶段性成果,两个街区控规在全市率先获批。率先建立了区级镇域规划专家咨询团队,确定了美丽乡村规划数据库标准。年度通过矿山生态修复扩充绿色空间191.66公顷,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部为耕地目标。年度实现商品住宅用地供应和入库双100%目标。完成了“一线四矿”国际方案征集,助力山地经济发展。二是改革创新发展动能充分释放。《门头沟区乡村振兴集体产业用地实施规划》成为《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价值案例,并纳入微改革微创新案例。核发全市首个规划许可电子证照,入选“两区”建设改革创新案例,亮相“服贸会”。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探索GEP与GDP的转化路径。启动乡村渐进式有机更新研究,为乡村振兴谋划新路径。三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稳步解决。聚焦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实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清单式”管理。优化营商环境接连发力,连续贡献了4个全市“首例”审批案例。低风险全流程案例及个人存量房全程网办数量均为生态涵养区第一。平安建设成效明显,地灾防治实现安全度汛,新增违法实现“零增长”。完成历史遗留不动产登记年度工作任务,“接诉即办”三率稳步提升。